关工委

春风化雨润桃李 银龄生辉续华章——记7790cnm必发集团朱云教授

发布时间:2025-09-10 08:38:22   来源:新闻学院   作者:黄巧婷   点击:

她科研成果丰硕,悉心指导学生屡次在学科竞赛中斩获佳绩;她为青年教师开设师德师风讲座,获评校级师德师风优秀等次;她步履扎实,教学生涯处处精彩。她,就是7790cnm必发集团退休教师朱云教授——学生眼中“学高为师、身正为范”的典范。多年来,朱云教授慎独律己、爱岗敬业、言传身教,真切诠释了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、温度与担当。

追风赶月,逐梦前行

从中学起,读书便成为朱云持之以恒的热爱。她逐渐养成了关注国家政治经济动向、研读相关书籍报刊的习惯,注重与良师益友交流切磋,不断汲取榜样力量。“读万卷书,还得行万里路。”多年来,朱云不仅潜心钻研学问,更将目光投向广阔天地,在动静相济的探索中触摸时代脉搏。

整个学生时代,在读书之余,朱云积极投身学校体育训练,体育精神中“顽强拼搏,永不言败”的内核,深深浸染着她的精神世界,让她拥有了“不用扬鞭自奋蹄”的劲头,也让她练就了一副好身板,更为她年过半百后投身体育文化与体育非遗研究悄然埋下伏笔。

“星光不负赶路人,岁月不负有心人。”在治学路上,朱云字斟句酌,精益求精;在科研途中,她潜心钻研,攻坚克难。“每一份坚持和努力都不会被辜负。”朱云以此鼓励后辈,在面对当下艰难时刻时,务必咬紧牙关,坚持不懈,切勿轻言放弃。

安德鲁斯曾说:“认真工作,努力学习,让自己做好准备,机会来临时,你就有能力抓住它。”朱云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假期和精益求精的坚持中,把握住机遇,承担国家级、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,撰写的调研报告《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》在2015年获得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和副省长的重要批示,并于2016年和2018年获得江苏省第十四届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,这为她后续的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“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几次大好机会。”朱云直言,“不必烦恼机会为何迟迟不来,而应戒慎恐惧的是,当机会降临时,自己是否已有能力牢牢抓住。”

教书育人,润物无声

朱云坚信,广博精深的学识是教师立威的根本,但更为关键的是言传身教。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。”在新闻学院的十年教学生涯中,她始终秉持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的躬耕教坛态度,以高尚师德、卓越的人格魅力、渊博的学识和勤勉精神,深受师生尊重与爱戴。

作为任课教师,朱云在专业教学中注重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,因材施教,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。此外,她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,因势利导地教育和引导学生,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,促进学思结合、知行合一。

作为研究生导师,朱云更是将因材施教理念贯彻到每一位学生身上。她会根据所带研究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体差异,量身定制不同的培养计划,并制定具体培养措施。在她的悉心指导下,培养出的研究生均品学兼优、身心健康,成为同年级研究生中的佼佼者。

作为学科竞赛导师,朱云始终是学生身旁最坚实的后盾。从思维启迪到项目选题,从逻辑框架搭建到项目书精心打磨,她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倾注全力,为学生提供清晰指引。她指导的学生屡获佳绩,先后于2016年、2022年荣获“挑战杯”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,并在2022年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中斩获三等奖。

除了学业上的指导,朱云在生活上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。她默默守护那些家境贫困的寒门学子,给予他们身心上的温暖关怀。曾有学生因生活困境影响学业,身为导师的朱云第一时间伸出援手,于精神鼓励、生活照料与学业指导之中,倾注了深切的关怀与坚实的支持。用至情至真的陪伴,帮助学生走出低谷重拾信心,笑对生活磨砺,最终圆满毕业。

静水流深,润物无声。朱云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,以静水般的沉稳无声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的心灵,在时间长河中踏出坚定而温暖的足迹。

银龄引路,青衿硕果

今年暑假,已退休的朱云再度回归学院,指导“古运新声”大运河口述史学生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。在项目筹备阶段,朱云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,将自己多年的学术积累分享给学生团队,并针对大运河文化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。进入项目调研阶段,她以文化产业研究专家的身份,带领学生团队深入大运河宿迁段,展开“古运新声”口述史采集工作。从洋河酒厂到非遗工坊,从红色教育基地到村党群服务中心,她带领学生走访了18位典型人物,在田野调查中传授治学之道。正如朱云所言:“读万卷书,还得行万里路。”在项目研讨过程中,她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大运河文化特色,引导学生团队构建科学的研究框架,使学生团队深刻认识到成功的项目必须同时依托文献并立足现实。

在朱云的指导下,学生团队不仅掌握了专业的口述史采集方法,更进一步理解了大运河作为文化血脉的深层价值。虽已离开教学一线,她仍以深厚的学养浸润后辈,用躬身实践诠释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学者使命。

“运河水流千年,文脉传承不息。”朱云恰如运河之水,在学术与育人的河道中奔流不息,让文化的薪火在青春血脉中得以延续。

下一条:我院退休教授朱云返校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